“不能用手哦,也不要涂到纸张外面……” 今天在慈济大爱中心,老师请孩子挑战用脚代替手来涂颜色,体验身障者的辛苦。
孩子们两两分组坐在地板上,一个小朋友负责固定画纸,另一个小朋友则把双手收进衣服,用脚夹住画笔,尽情挥洒色彩。随着水彩笔在纸上跳动,使力作画的小伙伴脸色涨得红扑扑的,却依然难以避免颜色“出界”。看到这一幕,孩子们忍不住发出咯咯笑声,非常欢乐。
体验是学习的起点
在另一个活动单元,老师在地上铺放了几张A4纸,要求全体孩子站在纸上,感受被饲养的动物无法正常活动的情况。随着老师一声声口令,纸张一页页被收走,孩子必须设法挤到剩余的纸上。
“让我进去!”“老师,快点,我要‘飞’走了!”伴随不断缩小的空间,孩子纷纷试图挤进彼此的“领地”,拥挤的空间无法动弹,有人紧紧相拥,有人抬起脚,避免跌出纸外,整个教室里充满了兴奋的尖叫声。
“要付出爱心,尊重一切生命。” 游戏结束后,黄佳瓴老师(下图)带领学生齐声朗诵白板上的静思语。话音刚落,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感想:“纸被收走了,变得好挤,我都动不了了。”“他不让我进去,我就跌出去了。”
在老师的赞赏、鼓励下,孩子你一言我一语,意犹未尽。黄佳瓴趁机开启机会教育:“刚才为什么有同学想进来,而你们不让他进?是不是因为太挤了?”
她接着解释:“母鸡住的‘格子笼’就像这张A4纸那么小,两到四只鸡挤在一起,吃饭、睡觉、大小便都在同一个地方。空间太狭小,有时候它们会踩到对方,就像你们刚才那样。”
有个小女孩疑惑地问:“那它们什么时候可以出来?” 黄佳瓴平静地回答:“有些鸡从出生到生命最后都在笼子里,有些鸡离开笼子的时候,就是它们变成食物的时候。” 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,老师进一步引导:“动物也有爸爸妈妈,被关在笼子里,它们的父母也会感到伤心。所以,我们不愿意的事情,能强加给别人做吗?所以要爱护动物,要付出爱心,尊重一切生命。”
老师搭建了一个连结真情实感的模拟情境,让一句看似抽象的静思语,稳稳落在孩子的心底。这样的边体验边学的教学方式,通常会持续一周,随后转到下一个静思语主题。
培养有感知的生活
在新加坡经营十年,“静思语教学”是慈济大爱幼教中心的特色。教育者思考,要怎样拉近品德教育和孩子的距离,培养孩子的同理心?最重要是“有感”——连结孩子的生活体验,无论是身障体验游戏,还是动物生存环境体验,都是在体验“与众不同”的“少数”滋味,让孩子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,与对方共感。
和新加坡其他幼儿园一样,孩子一进校门就要脱鞋。教室内的鞋柜上,每双白鞋都整齐地摆放在贴有孩子姓名的小格子里。旁边的置物柜上,书包款式颜色统一,干净整洁,整个环境井然有序。
除了环境整洁的要求,慈济大爱幼教中心还特别注重礼仪教育。每经过一间教室,孩子们都会郑重地合十鞠躬,热情地向你问候:“师姑、师伯,早安!”从一声声稚嫩而认真的问候,感受到对外宾来访的欢迎。
不仅在公共空间,学生的个人物品与衣物也被要求整理干净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,孩子被培养独立完成各种日常任务:他们要自己用餐,确保不浪费食物;餐后主动清洗碗碟,搬运午睡的床垫,轮流清理桌面,自己折叠衣服等。
对生活自理的严谨训练,让孩子从小就重视每天的环境维护,以及自我照顾的习惯。
从知识转化成素养
青年教师杨糧恺投身学前教育近七年,其中六年都在慈济大爱幼教中心度过。中心对环保和生活自理的重视,正是她最为认同的教育理念。
例如,学校鼓励孩子在洗手后使用手帕代替纸巾,减少不必要的浪费。 “如果每个孩子每一次洗手就用一张纸巾,半天时间就能填满一整桶垃圾。” 杨糧恺笑着说:“在这里,我们一天就能节省大量纸巾,相当于拯救了很多棵树。”
学校还强调 “零食物浪费”,老师通过耐心引导,珍惜食物、不浪费的好习惯。即便有些孩子在饮食上较为挑剔,老师们也会耐心地运用不同的方式,鼓励他们尽量吃完食物。不止碗里不能剩饭,用餐后小朋友还会找老师倒一些“惜福水”,涮涮碗后将水喝掉。
杨糧恺表示,这种自我负责的环保意识,是她在这里第一次见到的。从日常生活的自理细节,到环保日的回收分类实践,杨糧恺感受到,环保教育是多方位的,看到教育能够真正影响孩子的成长。
在今年8月的慈济大爱幼教中心十周年庆上,11岁的幼教毕业生唐欣怡(下图右)回到母校,与其他毕业生一起表演打鼓。这些同学几乎每周都会聚在一起,为庆典练习,也重温往日时光。
当被问到上小学后与幼教中心的差异时,腼腆的唐欣怡分享,当小学老师讲解环保、爱护动物以及新加坡作为环海国家,要保护海洋环境时,她早在幼教时就已学过这些知识了。
她自豪地说:“我的朋友都会说,你的幼儿园真好啊,我在幼儿园的时候都没有学过这些。”
慢慢来,比较快
学前教育行业面临诸多挑战,教育志业发展室主管戴钰郿表示,教师不止是传授知识,有时也会面对学习困难、情绪管理需要被关注的学生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要让孩子学习品德教育、环保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,实在付出很多倍的爱心和耐心,去陪伴他们成长,确实不容易。
成年人往往急于看见孩子的转变和学习成果。有时不仅是家长,一般的老师也很急切想看到成效,因此会不经意地伸手帮忙孩子把事情做完,而非耐心等候他们自己动手。但在慈济大爱幼教中心,让孩子自行穿鞋,让孩子把饭菜吃完,让孩子动手做资源分类…… 老师投入了很多时间,这些都是无形的教育成本。在节奏快、竞争激烈的新加坡,“慢”是一种奢侈,但对于孩子学习掌握技能,却有很大的帮助。
戴钰郿认为,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,要同时引导家长与老师的想法,逐步改变认知,慢慢就会有翻转,小孩的行为和课室氛围也会跟着改变。
为了帮助孩子应对快节奏的生活,她分享道,中心每年会定期组织孩子体验花道与茶道。看着一片茶叶在水中舒展,配对着花朵和叶片的形状颜色,这不仅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到美学教育,更希望他们在快节奏和3C产品泛滥的时代中,能够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。尽管小朋友可能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,但她相信小朋友能够感受到那种宁静温馨的氛围。
在全球越趋数码化的时代,新加坡也不断推动我国的数码化进程,协助国人为未来做好准备,所以有些学前教育中心也开始着重让幼儿掌握科技的能力。但戴钰郿(下图中)表示,慈济大爱幼教中心依旧把品德教育为首选,因为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益处。幼儿时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,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期。通过品德教育,孩子能够从小养成正直、诚实、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,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此外,它更是培养孩子的身心灵全面发展。品德教育注重情感和精神的引导,帮助孩子在学业、情感和精神成长上取得平衡,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。
“新加坡的孩子非常幸福,拥有许多机会接触新科技,不必担心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或学不会。我们也希望慈济大爱幼教中心的孩子们能赢在起跑线,而这个起跑点,就是具备良好的品德。”
仔细推敲,静思语之所以还在幼教中心成为教材,似乎与当今的社会、学校、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连。21世纪的孩子,面临着不同挑战,包括科技变革、环境永续和战乱等全球性社会议题,要奠定孩子未来的学习思维与生活方式,绝非只是知识的传递。
“不要小看自己,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。”戴钰郿说,这句话恰恰是对幼儿最适合的静思语,她也视之为自己的座右铭。因为学习之路,永无止尽。
她认为,静思语教学的核心不仅在于教育孩子,同时也在启发教师。老师通过内化静思语的智慧,以身作则,成为孩子们的榜样。孩子们通过活动或游戏亲身体验,体会静思语的含义,从小在心灵和思想中植入善良与正能量的种子,等种子发芽茁壮成长后,孩子们未来将成长为有能力支撑家庭和社会的可靠栋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