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| EN
教育

看“水火不容”的演出 学习拥抱多元

90分钟的儿童剧时间,轻巧放入族群隔阂、难民与气候议题,在大小朋友心里埋下的小小种子,都能成为人生课题的养分。


2024年7月14日,慈济科技大学儿童剧《元素漂流记》来到新加坡巡演。(摄/ 李富民)

轻柔音乐为剧场揭开序幕,在遥远一方的水国度,因为战乱烽火连天,水滴妈妈带着水元素女儿逃离家园,可是哪里能让她们安居呢?一阵风吹来,水滴遇见了风元素Windy, 帮助她们找到热情洋溢的火国度定居生活。

但我们都知道,水火本不相容,水和火要如何共生存呢?

水元素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求存,藉此唤起更多人一起来关心难民的处境。(摄/ 李富民)

鼓励对弱势多一分关怀

2024年7月14日,慈济科技大学亲善剧场《元素漂流记》来到新加坡巡演,慈科大学生发挥创意,借镜时下战乱、气候变迁、难民孩童等议题,巧妙编入剧情,大学生精心装扮成“地、水、风、火”精灵,结合首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演出。

这场在静思堂的儿童剧演出,共吸引350名亲子到场观看,线上直播则有近九百名观众。

儿童剧《元素漂流记》里,水元素抵达火国度后,和火元素的孩子初次见面。因为水火不相容,火元素孩子对水元素充满敌意,拒绝收留她们。庆幸火妈妈善解人意,同理水滴一家人的苦境,不仅让这家人暂住下来,还介绍她们到裁缝工厂工作。

抵达火元素的国度,水元素被迫成了难民,因为水火不兼容,导致双方不断摩擦、起冲突。(摄/ 李富民)

过了一些日子,风元素Windy巧遇水滴孩子,才知道她们为了谋生当非法童工,每天要工作十三小时,且只有十五分钟休息时间。水滴孩子疲惫地倾诉想上学的心愿,但为了谋生,她们需要继续工作。

生活幸福的火元素孩子每天都能开心上学去。在学校里,老师教导小朋友要在生活中实践“慈济功夫”,这启发了火哥哥去帮助水滴解决生活困境,让她们也能上学,无需担忧生活费。

伴随歌词“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,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”,台上的火元素拿着竹筒走到台下,向在场的观众 “募爱心、募善款”。许多父母纷纷将钱交给小朋友,孩子们兴奋从座位奔向拿着竹筒的火元素哥哥姐姐,投下点滴的爱心,希望为水滴解开困境。

孩子们兴奋奔向火元素哥哥姐姐,投下点滴的爱心,希望为水滴解开困境。(摄/ 张彧瑞)

演出掳获亲子的心

《元素漂流记》除了提及不同背景融合的矛盾,也强调了善解包容、同心协力的重要性,并鼓励每个人为弱势群体多一份关怀与支持。

观众席倒数第三排的座位上,五岁的小女孩张心颖全程站着观剧,偶尔拿起父亲的手机来录影,非常投入。她身旁坐着的是父亲张伟荣、母亲王素芬和七岁的姐姐张心妍。

问及张心颖两姐妹,要做什么来救地球?姐妹用稚嫩的声音说出在学校学到的理念:“不要乱丢垃圾,不要砍树,要多环保,要救动物。”

张心颖的父亲张伟荣分享,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新加坡,每个人有自己独特性格习惯与信仰, 因此人们要尊重善解,包容不同的文化习俗,和睦共处社会才能祥和。

张伟荣说:“每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,但有心去行善助人,仍是一分无私爱,帮助身在苦境的人安心过生活,犹如剧中的歌词‘小水滴让生命生生不息……自私自利都走开,关心最实在’。”

五岁的小女孩张心颖(右三)全程站着观剧,她身旁坐着的是父亲张伟荣(右二)和母亲王素芬(右一)。(摄/ 张彧瑞)

演出开始前,观众林镇龙与女儿已兴致勃勃抵达,将一分分善心与祝福投入大竹筒。林镇龙去年与孩子观赏了《精灵救生灵》,觉得富有教育意义,今天再次一家三代前来观看《元素漂流记》。

林镇龙希望透过儿童剧滋养孩子的善心,他感叹说,生活在新加坡这块福地,难以体会难民的艰辛逃难经历,自觉是有福之人,透过日常将小钱存入竹筒,力量虽微小,日积月累也可形成一片爱心海。

演出前,林镇龙带着女儿把善心与祝福投入大竹筒。(摄/ 张彧瑞)

善用回收物并发挥绘画才能,亲子班学员之前手工制作出可爱小本子,表演谢幕时,小朋友将这份自制的小礼物,赠送给今次远道而来的表演团队。

(摄/ 张彧瑞)


延伸阅读